2)第675章 时轮中元现揭帖_乾隆四十八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署”四个字时,围观的人群顿时哗然,虽然又向后退了一两步,可站在他对面的那些人还是不住打量着郭玉右手握着的东西。

  那是一块约莫半个巴掌大的盾牌形金属牌,在阳光的照射下亮光闪闪,上面赫然凸印着一个环有麦穗和齿轮的五角星。极为惹眼的是,那五角星被漆成了红色,并且在齿轮的上方还有一个金灿灿的“警”字。

  好嘛,敢情面前这个年轻人真是军管会的治安警!之前那个念揭帖的家伙见势不妙,身子一猫,哧溜就消失在了人群里。

  “站住!”尽管郭玉大声呵斥,奈何周围看热闹的人实在太多,等他走到山墙跟前,那家伙早就没影了。

  郭玉随即将揭帖从墙上小心的揭下来收好,又跟正在磕头烧香的父母说了一声,便急匆匆的回到了牟平城的治安警署报告。当他见到那位从北海镇派来的署长,详细汇报了事情经过,最后又补充道:“署长,这事肯定跟那群地主和放高利贷的家伙脱不了干系!”

  宁海州警署的署长是北海镇派过来的,此人姓齐名兵卫,以前是富尔丹城警署的一名警长。他听了郭玉的话点点头,语气和蔼的道:“你去把曹警长叫来,等我从军管会回来,咱们先开个会分析一下。”

  曹警长就是曹贵福,郭玉和他一起破过“老瓜贼”的案子。别看齐兵卫办案经验丰富,可他毕竟才来胶东不久,再加上他又是归化民出身,对胶东地方上的风俗人情并不熟悉。

  郭玉还不知道的是,算上他发现的这张,宁海州今天上午在在城内外各处已经发现了至少十张匿名揭帖,上面内容大致相同;有些是张贴在城外的寺庙和道观外,还有些被张贴在城内的街市、钟楼和鼓楼。

  “揭帖”本来是指官方的文书,北宋就有了,一直沿用到了明清。明代的《见闻录》上说,凡有密奏,及奉谕登答者,皆称为揭帖。

 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,揭帖逐渐沿用至民间,其中私自散发而不署名、或假托他人姓名的揭帖,则被称为匿名揭帖。

  这玩意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“自媒体”,只不过由于明清的政治环境与社会氛围不同,匿名揭帖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也不尽相同;要么是构陷仇人、挟恨举报;要么就是揭发不法,构陷讹诈;再有就是聚众抗官。

  截止乾隆晚期,有清一代影响最大的匿名揭帖案有二:其一是乾隆朝十六年在全国广为传抄的“伪孙嘉淦奏稿”,始终未能查出始作俑者,清廷最后只得草草结案;其二是乾隆三十八年,有人因结仇诬告,将匿名揭帖张贴到了东华门外的番役值房门柱、西华门外北池子红栅栏以及慎刑司门外北墙等处,轰动北京城。

  北海镇治理胶东四县至今已经两年了,匿名揭帖还是头一次出现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n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