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60章 淘金者一号_我登基早:称帝七十年过分吗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朱祁镇虽然聪明了一些。

  可事情的转变还是超过了他大脑运转的速度。

  我回到京师了,可又没有回到京师,这是什么操作。

  这种事情,是自己的儿子,亲儿子想出来的吗?

  为什么这样搞。

  难道觉得他老子丢他的人,丢祖宗的人。

  就算之前他有错,可十年了,什么样子的错,用一个年轻帝王的十年都没有办法弥补吗?

  在史书上,在后人的认知中,自己要死在蒙古,若是自己的儿子有心,就装模作样的搞一场盛大的仪式,将自己的尸体从蒙古迎接回来,隆重下葬,若是没有良心,自己死后是不是就要偷偷摸摸的下葬。

  这,这个操作,太没有良心了吧,一定是徐有贞想起来的。

  实际上朱祁镇不清楚,秘密带回京师,确实是朱见深提出来,并对于谦,李贤二人说了,大概意思就是朕越长越大,知帝王兵败被俘,乃宗室之耻,国家之辱,但为人子者,不能只顾大义,而忘小孝,父皇还是要被迎接回来,享受天伦,不过,存大义,舍一部分小孝,父皇归还京师,一切从简,不告宗庙,不百官相迎,到了京师,直接移架与南宫,好好静养。

  这是朱见深自登基以来,第一次对自己父亲的兵败土木有所指责,并且言语很重,可他总是在这种事情上避重就轻。

  他违背的孝道拿了大义来阻塞。

  实际上这是说不通的,但朱见深是皇帝,享有最终解释权,即便有人实在看不下去,想喷皇帝,不也要先看看徐有贞同意不同意。

  而朱见深的这个举动,不仅是保护自己,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,就是保护百官,于谦等人。

  名声也好,性命也罢,朱见深都想保住。

  只要朱祁镇不在英宗实录上明明白白的写着,帝从云南返回京师这几个字眼,即便后世流言满天飞,也没有直观的证据证明,于谦等人曾带着太上皇在大明满世界转悠,也不会有架空幼主,私裹太上皇的嫌疑。

  李贤心里面早就怀疑陛下应该是知道了太上皇在云南的事情。

  而于谦也在朱见深说完之后,明白了一些。

  他是不要自己的名声,而保全百官的性命,保住知情的二人,保住搜山检海捉祁镇的那些锦衣卫与小吏,保住大明江山政局的平稳。

  也不是朱见深小心,他跟着父亲永远是有差距的,当然这种差距不是说能力,魄力,而是父与子的伦理,民族最纯真情感的束缚。

  若是自己一直表现得中规中矩,听官员得话,不想做出多大得改变,不去触碰多少官员的利益,朱见深也敢大张旗鼓的将朱祁镇迎接回来,可他却要做这些事情,被触发的利益集团,没有办法,在这种情况下,百官知道南宫还有一个太上皇的话,这些官员难免会起其他的想法,破釜沉舟。

  虽然有着种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n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