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风雨兼程四十载 (已发表)_竹楼文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1966年以前,铜陵没有一家托儿所,更谈不上办幼儿园了。时值轰轰烈烈的文革,人们忙着搞运动,无瑕顾及家中的孩子,铜陵特区人委愁着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无人带,非常焦急,这时,人委附近四位没有工作的年轻女子找我商议,要为人委的同志分忧,帮他们带带孩子,我并不反对,表示愿意帮忙。得知我们要为人委的工作人员带孩子,人委非常支持,考虑到工作人员忙,便自筹资金,兴办托儿所。

  在办托儿所的过程中,我们遇到最大的困难便是场地。开始,人委招待所让出一间房子让我们带孩子,后来,孩子多了,出现拥挤,加上来来往往的人,怕影响工作,很不方便,巧的是离人委不远处有一幢平屋食堂(现在邮电局的后面)正要搬出,人委的同志主动与他们磋商,将食堂空出后办起了铜陵第一家托儿所。

  为加强托儿所的工作力度,很快,人委又从孤儿院调来一位面容祥和、待人热心、年过半百的张芝玉,由她出任托儿所主任。张芝玉是一位老红军的妻子,北方人,她待人非常善良,受到我们的崇敬。我们在一起相处的就像姐妹一样。她的到来,很快就把托儿所办得红红火火。不久,张主任便发现孩子们睡的摇窝不够用,她就从孤儿院借来二十多个摇窝,这样,条件渐渐地得到改善,受到人委领导的表扬。很快,原先只照顾本家子弟的托儿所,一下子在附近传开了,有点经济条件的老百姓都要将孩子送到托儿所,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才开始对外招生的,但是,更多的人送不起孩子来托儿所。

  虽然我们尽了很大的努力,很多方面还是满足不了家长要求。托儿所规模小,条件差,没有食堂,孩子吃的中餐都是家长从自家带来的,考虑到孩子多,容易出错,我们将每个孩子带来的鸡蛋、玉米、馒头、大米袋子都做上记号,写上名字,生怕出现差错。冰天雪地的rì子,孩子们怕冷,我们就烧木炭为他们取暖,尽量不让孩子挨冻。我们自己中餐吃得,也是从家里带来的。孩子多了,保育员没有增加,每天吃中餐的时候,我们几个就轮换着吃。

  一年半后,小朋友更多了,原先的场地越来越不够用了,孩子在一起非常拥挤,经常出现孩子打架,抓破脸的现象,看到这种情况,人委决定将托儿所搬迁到现在的教委对面。人委这一举措,也正是看中了现在教委对面的一幢平房刚搬空,后来又盖了两幢平房,呈四合院,新的托儿所紧靠路边,交通方便了,小朋友陆续来了,规模也扩大了,不久,托儿所的名称仍然是铜陵特区人委托儿所,由张芝玉继续担任主任。

  搬到新的地方后,托儿所四周空荡荡的,什么都没有,一切都靠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nxsw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